霎西街有間涼果店

回想舊日在日本零食、外國糖果仍未被普及的舊時代裡,大人小朋友的零食便是現在日漸少見的「涼果」。記得小時候吃的陳皮梅、嘉應子、酸話梅、甜話梅、咸檸檬和無花果乾等等,都是小學時筆者常吃的「口立濕」,每次想起口腔內便已分泌出唾液,自然而然。你小時候最喜歡吃的涼果又是什麼呢?仍記得車仔檔或小小士多裡賣的涼果嗎?

週日途經銅鑼灣,拜訪了霎西街的一家涼果店,老闆叫阿盧,店名就叫「阿盧涼果屋」。阿盧賣了足足五六十年涼果,都可謂本地涼果界的老字號店。阿盧是潮州人,從小便學習做涼果,最先是在數十多年前的灣仔國泰戲院門口推著車仔檔,賣自家醃製的涼果。那時候伴隨著戲院人氣旺盛,他也賺了筆收入,同時亦有了一群每次都幫他買走一袋袋雞皮紙袋的熟客。後來,因為戲院要結業,他想了想便跟朋友一起在鵝頸橋底開了「阿盧八爪魚」的涼果店,當時可算是風光無限,店面較現時的寬敞多了,而且涼果的種類也是琳瑯滿目,誠如他所說「你講得出的幾乎都有」。當中,冬薑更是他的鎮店招牌,數十種純手工製的冬薑放在店內,口味多得令人眼花繚亂。

隨時日轉移,從大店搬至小店,從鵝頸橋底搬至霎西街,也是十多年前的事。乍看之下,現在的店面小如士多般,但凡有三四位客人進來,便把小店空間擠滿,而涼果的種類也比從前的少。不過,即便如此熟客仍舊如流,生意亦未算太差,一切都是因為「此味只得阿盧有」,吃了那麼多年的涼果只有阿盧出品的才對味。他親手製作的「本地冬薑」更是一絕,每位試吃完的客人都必定會一再回購。店舖變小,人也漸老,但唯一不變的仍是那做涼果的熱情。跟數十年前一樣,他仍舊使用新界自設的場地曬乾涼果,每遇梅雨便會延慢工序,但是他還是按部就班,堅持要等天晴等陽光猛烈時才曬涼果,確保涼果質素如舊,客人等得的自然就會等。

也許,正是因為有這種堅持,這種對手藝的熱情,直至現在我們仍能吃到五六十年前的味道,在港島仍有一間阿盧涼果屋,名字改變,情懷不變。如果有天你也在銅鑼灣,嘴裡泛起饞意,不如走進霎西街一隅,買一小包甘草檸檬,回味兒時情懷。畢竟,大家也不知道再過幾年,這種老味道還能否再在香港嘗到。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