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想曾經,在香港最高峰的時期便有192間天台學校,真能算是一個獨特的天空族群。而在那麼狹小的露天空間之上,在師資不那麼充裕的情況之下,仍能劃分出多個級別,學生的上課狀況又是怎樣的呢?
日常的天台學校,劃分成上、下午兩大時段,上學時間也就4個小時。大部份的天台學校每邊建有兩個課室,居中的空間成了所謂的操場,是學生們課餘或小息時活動的場所,跳跳繩、捉迷藏、打打球等,基本的設備也算是齊了吧?
不過之前提到,一個班內包含了數個班級,老師又是如何教學的呢?要知道當時的師資缺乏,一個老師就得同時教授數級的學生,幸好的是當時的辦學目標只在於識字、識計算,所以教學的內容也不複雜難明。老師一般會先教某一級的學生認識一些詞語詞彙與句式,然後再讓他們於練習本上抄寫數次,畢竟只有熟能生巧嘛。如果是教算術的話,則機械式地讓他們重複練習同一題型的數學題,而老師便趁這級學生的練習時間來教授另一級的學生,時間分配上是真的緊絀非常。
雖然天台學校在配套上都略顯簡陋,可是卻也正正解決了當年學校供不應求的問題。天台學校的學費也不昂貴,每個月繳交學費5元 (當時一份碟頭飯大概是1元半),校方便會提供書薄、校服和書包。每月多繳1元,便能享用志願團體提供的膳食資助──早餐及午餐:早餐提供一杯牛奶與一塊麥餅,以營養為先;午餐是黃豆餐肉飯,每日供應。菜單日日如是,永不更替,有的人厭煩,卻也有人每每想起仍覺津津有味,也算是一個獨特年代的食物記憶。
直至1963年,香港的天台學校共有147間,學童更達4萬多人。只是,隨著1977年的來臨,政府宣佈徒置大廈要大幅加租以後,天台學校的成本劇增,在對比之下,家長漸漸轉至選擇官立學校。就讀需求的減少、清拆徒置區等等因素之下,曾是50至70年代特色的天台學校步入歷史墓地之中,成為一代人的追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