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、清的戀宋情意結:二王村、古瑾圍、馬頭圍

在南宋末年,大臣陸秀夫在元軍步步進迫下攜同益王趙昰(端宗)與衛王趙昺,以及一眾宗親大臣循水路南逃來港,在九龍官富場(即現今九龍城一帶)建立行宮,為時約六個月。當時,益王及衛王常常前往官富場附近一山崗遊覽,該山崗亦因益王以「聖上」之身份遊覽而被稱作「聖山」,山崗上的巨石後來亦被稱為「宋皇臺」。眾人在官富場一帶享受了一段短暫的安穩日子,期間元軍繼續窮追不捨,群臣只好隨駕輾轉逃往淺灣(即今荃灣),再進駐碙州(即今大嶼山),端宗更於該地一病不起,年僅十二歲便撒手塵寰,不久陸秀夫率領祥興少帝及數萬遺臣蹈海赴死,南宋亦正式滅亡。

二王村、古瑾圍的由來

事實上,在陸秀夫等人前往淺灣逃難時,亦有部分臣子選擇留在官富場行宮一帶定居。他們把其落地生根的村落喚作「二王殿村」,以紀念兩位宋皇。後來,眾人為免引來元朝當局起疑及追究,遂把名稱改作「二黃店村」。時至數百年後,清朝嘉慶年間寫成的《新安縣誌》,甚至是1863年香港政府的九龍規劃地圖,亦能看見「二黃店村」的蹤影。

留在香港的,除了一眾臣子外,還有一群宋室宗親。他們亦在「二王殿村」村附近建立了另一條村落,名為「古瑾圍」。「瑾」意即赤色美玉,乃古代顯赫望族才有條件收藏的珍品,其「古瑾」之名亦有指是為了暗示祖先身份尊貴,為皇族後人。和「二黃店村」情況相近,在清朝康熙及嘉慶年間寫成的《新安縣誌》亦可找到有關「古瑾村」的紀錄。

只留下「上帝古廟」石門拜的是哪位

古瑾村落旁邊的「上帝古廟」,因廟內的男女神像的衣冠與皇帝皇后的打扮甚為相似,所以亦有村民假借供奉北帝,實為以「上帝」之名偷偷供奉宋室祖先一說。然而,自清初「復界」(撤回遷界令)後,有不少來自廣東一帶的多姓人士遷到「古瑾村」及「二王殿村」旁聚居。他們的人口漸漸增加,最終建立了「馬頭圍」(「馬頭」乃碼頭的古稱,取名自現今馬頭涌一帶的舊碼頭)。再過了好些年月,「馬頭圍」人口遠超「古瑾村」及「二王殿村」,前者因村民在光緒年間遷返東莞縣而從此消失,後者亦因人口漸漸減少而被併入「馬頭圍」,時歷三個朝代後,正式走進歷史。

儘管兩村已湮沒於歷史長河,然而我們如今仍可在九龍城露明道公園一睹「上帝古廟」的遺址。石門對聯:「真義著千秋,煌煌氣象;武功超萬古,赫赫聲靈」說的就是宋至忠臣的浩然之氣。旁邊亦由國學大師饒宗頤於六十年代所書的紀念碑文。

#馬頭圍 #二王村 #古瑾村

圖源:饒玖才,《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 – 港島與九龍》(香港:天地圖書,2011),頁276。

Advertisement

Leave a Reply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Log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.com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Facebook phot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Connecting to %s